艺 术 的 生 命
——影片《长征》的艺术感召力
施鲍中
“艺术来源于生活且更高于生活”,若用这句名言去验证影片《长征》无疑是最贴切的。
首先,《长征》的主题,虽直接取材自革命诗人毛泽东的诗作,但又不拘于一首律诗的意境,而是将一段不平常的革命历程,利用很平常的银屏,高度概括于一位领袖人物博大精深的胸怀和饱满豪放的激情之中。从史诗的角度上看,该片所演绎的近三个小时,已经把只有八句的律诗打造得淋漓尽致、美仑美奂了;从史实的角度上看,三个小时的片长相对于“二万五千里”,不过是“沧海一粟”。然而就这“沧海一粟”,居然可以把惊天动地的红军长征故事完整地出神入化在世人面前,岂不正是本片强化的凝聚力所在?!
其次,该片对人物的塑造,亦可谓为精雕细琢。在观众的印象里,大凡革命战争题材的影片,一惯表现的手法,几近千篇一律地则是“大家风范”式的“伟人”,或是政治家的气质;或是军事家的风度;或是革命家的魄力。似乎只有这样,伟大才显示出伟大,若将某些与这类“伟人”相脱榫的刻画普通人的形象用来冠冕其身,似乎未免太有些“小家子气”了。于是乎,一个个被美化得貌合神离、可敬可畏的“影屏伟人”便应运而生。影片《长征》在此却有新的突破,诸如领袖人物毛泽东为妻子贺子珍搓洗脚趾的这些连普通百姓亦不欲为之的生活细节被搬上镜头后,足可以见得该片的良苦用心,无非要以普通人臻微入妙地从侧面揭示同普通人一样生活的伟人“伟大”的实质,不禁使观众的心灵为之震憾之余,油然而生一种伟人仿佛就在身边的亲切感受。
至于领袖人物“讲”普通话,更是以前很多影片都避讳的。而《长征》又一反常规,敢冒前者之“不韪”,给影片中的人物“雅正”,这不能不说是该片的又一“创举”。从而使该片不仅充分体现了时代要求,在给人耳目一新视听感觉的同时,也使观众对那些无法校对标准的陈词滥调“方言”、“口语”的“伟人”是否有做作之嫌的心理,又回归于对艺术自然的审美观上来。因为电影毕竟只是一门艺术的重合,其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推陈出新的创造。
由此可见,影片《长征》之所以叫人叹为观止,毋庸置疑,其强烈的艺术感召力与其恪守着文首那句名言是分不开的。是的,艺术的生命,就是生活的升华!也只有生活的升华,才会展现出如此一部让人置身其中的《长征》。透过《长征》,人们才看到了当年千千万万的红军战士倒在血泊之中、倒在雪山之上、倒在草地之间的壮烈;透过《长征》,人们才看到了永远不倒的是中流砥柱,才看到了永远不倒的是长征的精神。
*作者简介:施鲍中(1973-),笔名沉浮,男,安徽众佳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安徽省律师协会社会公益法律服务工作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